首页  > 古代  > 破魂之局 > 

第5章

第5章

发表时间: 2024-09-19 19:58:29

第5章

“无法奢望回到从前,但内心的煎熬如哽在喉,除了你,我还能向谁倾诉?我希望你永远看不到这封信,在未来某个夜晚,为我分担这段不堪的过往,而连同你的心一道被撕裂!但我又希望得到你的祝福,给我勇气和力量,助我在黑暗里找到一线微光,让魔鬼堕入地狱,让受伤的灵魂得以安放......”

“紫烟,凌晨痛笔。”

这封乔紫烟坠楼前一天留下的信,证实了骆鸿的猜疑,他完全可以想象到,乔紫烟体内低得异常的血糖摩尔值,大概率也是杜智平的手笔;乔紫烟当天去往宣义二院十楼,毫无疑问是去找杜智平,无论是当面对质,还是设计智取、搜集他犯罪的证据,一定是被杜智平识破了,为了掩盖罪行,他痛下杀手并伪造了乔紫烟的意外坠楼。

骆鸿面色惨白,他拧开盥洗室的水龙头,冰凉的清水流落在鲜血淋漓的双手上,眼眶里已经干涩得无泪可落,唯有恨意腾然升起。

这封信如果是亲手书写的纸质稿件,骆鸿可以毫不犹豫拿去警局,要求重新立案调查,但偏偏只是封普通的电子文档,没有笔迹可查证,警方哪里会采用?!

于是,问题的关键,在于乔紫烟当天与杜智平对质过程中,有没有留下足以指控这头禽兽的证据,录音、录像,哪怕是一张照片呢!如果存在证据,是否被杜智平发现并已经销毁?万一没有被发现,那证据如今会在哪里?

骆鸿苦苦思索着,抱着脑袋坐倒在墙角,反复回忆乔紫烟入殓前后的所有细节,她的遗物骆鸿都曾仔细检查,笔记本电脑是公司提供的,里面是她的客户维护纪录、各式药品报价表格和加密的合同文本,已经被公司签字后从警局中领走;手机是乔安民领走的,她的通话纪录、微信聊天内容以及所有音视频资料,骆鸿都导入了一只新手机里,当时没有发现不对劲之处。

骆鸿将那只手机找了出来,重新翻阅所有的信息,结果再次令他失望,除了与杜智平廖廖几段在微信上的对话,它干净得像一只二十年前的平板机。

最终,骆鸿不得不承认现实,以目前的信息,无法证实是否存在证据,如果试图寻找一份也许根本不存在的证据,那无疑是大海捞针般的妄念。

当然,这不是骆鸿放弃的理由,绝笔信中能够看出,杜智平此人行事缜密,处处未雨绸缪,给自己留好退路,从朴素的逻辑推断,他显然是个手法老到的惯犯;这就意味着,只要他还安稳地坐在宣义二院副院长的位置上,乔紫烟就不可能是最后一个目标,他随时会伺机而动,将阴险的魔掌伸向另一个觊觎已久的猎物。

一旦摁捺不住淫欲,骆鸿就能捕捉到一个亲手将他绳之以法的机会,为乔紫烟讨回公道,将这匹浑身散发着恶臭的禽兽,送回审判它的监牢。

要实施这样的计划,骆鸿只能凭借一己之力,他没有其他可供依赖的资源,。

冰箱、餐橱里的酒,被骆鸿统倒进了抽水马桶,他又找了个理由,把周末时段的补课计划推得干干净净,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研究杜智平的功课上。

作为宣义二院的实权派人物,杜智平的日程安排得极满,他的大半时间,都被医院行政事务和药物器械供应运转的管理所占据,他的本职工作,临床心理学诊疗,反而被挤压到可有可无的程度;骆鸿下载了好几个APP,企图挂到杜智平的专家号,以便近距离接触观察,但事与愿违,所有的预约系统里,几乎都没有杜智平的号可放。

骆鸿在网络上搜集信息,找到几篇相关的媒体报道,杜智平偶尔会以多点执业的名义,在其他医院里参与坐诊,但目的在于加强医院交流,偶尔一时技痒才会接诊,时间和地点都毫无规律可言。

自从乔紫烟坠楼事件发生后,所有行政楼层,被院方重新安置到独立的电梯通道,与就诊区电梯隔离开,以供工作人员进出,并加装了身份识别系统,没有识别卡,将无法到达目标楼层;骆鸿几次想混水摸鱼,趁工作人员先进电梯后,趁机尾随着溜到十楼,但都不幸被人察觉,不是被喝斥赶紧离开,就是请他出示识别卡。

这样一来,骆鸿在院内查探杜智平行踪的尝试,屡遭阻碍,一直没有实质进展。他只得将视线转移到附属医学院。

骆鸿扮做探望病号的家属,到处打探消息,最后在住院部一位实习医师嘴里,得知了一些附属医学院的情况,杜智平作为现任学院院长,每周二、周四会留出半天,前往医学院授课,给研究生班教授《心理学通识和医学应用》,由于讲授水平出色,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,成了广受好评的大课,不少本科生和其他专业的研究生也都来蹭课,将阶梯教室塞得满满当当。

二院附属医学院,座落在宣义市郊的大学城,这里以南北向的求知大道为界,分布着七八座省属学府,当地人口口相传,要说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,附属医学院能位列前三。

之后几周,骆鸿多次乘坐公交车或地铁来到大学城,混入医学院里蹲点,有一次,他挤入热情高涨的阶梯教室里,听了节杜智平的心理通识课,在学生们不断响起的掌声中,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一晃而过;骆鸿不得不承认,杜智平的学术水平令人叹服,他对人性与心理的洞察精僻,表述独到,有一种独特的魅力,无怪乎乔紫烟也轻易被吸引。

“芜思杂念才是疾病的根源,五谷杂糖背这黑锅为时久矣,贪嗔痴妄的欲念长期得不到满足,对内郁结在心,对外则发乎为各式各样的病征;要治病,先医心,心气扶不正,心结解不开,病征终是治标不治本,怎么可能正本而清源?”

“动态的心理,往往受到常态化人格和性格的驱使,人格源于先天,但固化于后天环境和生存方式,心理学用胚叶的内中外种体型,来区分性格倾向,生物学用血型分析性格差异,哲学则从社会活动的偏爱程度,划分出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化人格,精神病学从气质角度划分类型......这些不同维度的划分,究竟对临床医学有什么指导作用,同学们是否深刻思考过?为什么似是而非的性格分析,往往得出迥异的结论?很简单,因为不同学科对性格、人格的研究逻辑,本身就是一种将学术人格化的偏执范式......”

“在我看来,认知、情绪和意志是决定人格的综合因素,只有化繁为简,才能把握心理的动态走向,才能破解病人心底的症结;换言之,在座的各位,终将要磨炼出一双洞悉人心的慧眼,疏导病人走出内心的迷宫,才不负韶华、有所作为!但话也得反过来说,如果德不配位,心术不正,那诸位窟窿里的慧眼,就可能制造出没有‘生门’的死局,成为一名屠戮灵魂的杀手......”

教室里响起一片激烈的讨论声,一名坐在后排的学生高高举起手,杜智平微笑着示意他站起提问,那名学生迫不及待地问道:“杜教授,以您的观点,万病皆由心生,是不是意味着,随着医学从术至道的进步,除了些鸡毛蒜皮、磕磕碰碰的外伤,其他病症都适用于临床心理诊疗的介入?国外已初显端倪,国内为什么迟迟未能起步呢?”

这个问题切入得很直接,众人都将目光转移到杜智平的身上,杜智平招了招手,示意那名学生坐下,又将眼镜扶了扶,“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,确实问到了关键,在我看来,哪怕是磕碰到的外伤,还是因为年龄导致的代谢性疾病,背后都隐含着对意外的漠视、对健康习性的认知不足,以及缺乏对代谢循环的常识,表面上是受限于知识面狭窄,或是对风险识别一知半解,但同学们想一想,实质上是什么?实质仍是性格驱动的狭隘,持久日深的惰性,这些性格缺陷诱发了心理上的偏执,让病人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循环在恶习中,建立不起自我救赎的心理力量......”